重症医学科,被称为“生命最后一道防线”,走到这里的患者,顾名思义都是急危重症,而医护人员的职责,就是牢牢守住这道“生死门”,给他们带去生的希望。

最近,由于奥密克戎病毒大面积流行,感染者激增,昆明市第三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一直处于满负荷运转状态,作为“守门人”的医护人员们也已经连轴转了20多天。


(资料图)

医护人员强忍发烧、“刀片嗓”坚守岗位

12月27日下午2:30,处理完病人急症的昆明市第三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夏加伟才吃上中午饭,匆匆扒拉了几口,来不及休息,又要开始工作。最近一段时间,科室20张床位全部收满,“抽空吃饭”已经成为医护人员的工作常态。

从事重症医学科工作近20年,在夏加伟的职业生涯中,这种情况并不多见。“平常我们会空出4-5张床位给新增的患者,但最近都是满床收治。”作为科室主任,夏加伟的压力不仅来自于病人救治,还在于每天要想方设法联系其他科室,把病情稳定的患者转到其他科室,尽快把病床空出来给新的患者。

早上6点半起床,7点到医院,夏加伟就开始了一天的忙碌:密切关注每一位患者的情况,和医生交接班,带着医生查房,给病人调整治疗,为病人实施血液净化等抢救措施,之后又要马不停蹄地联系科室转移情况稳定的患者……这些工作虽然琐碎,但每一个环节都关乎患者的性命,不容闪失。

如果不是说话间偶尔发出的咳嗽声,很难想象,夏加伟本人也才“阳康”不过一周的时间,从被感染到康复,他没请过一天假。“其实不止是我,我们的医生护士大多数都被感染了,为了维持科室的正常运转,大家都在坚持。”而病毒并不会因为他们是医护人员“差别对待”:发烧、全身疼痛、“刀片嗓”、咳嗽流涕,这些普通人居家休息都觉得难以忍受的症状,医护人员们通通没能逃过,不同的是,他们要穿着隔离衣,戴着N95,有时任清鼻涕流淌,实在忍受不了才能出来处理,转身又继续救治患者。

一个细节让夏加伟感觉有些心酸:特殊时期,没有一位医护人员请假。科室有一位医生家里老人病了,被收治入院,她只能工作间隙抽空去照看一下老人,紧接着又开始投入忙碌的工作。因为大家都明白:如果这个时候请假,肯定会影响病人的救治,作为ICU的“守门人”不能退缩。

多数重症患者经救治情况趋于稳定

在患者救治过程中,还有一个现象让医护人员们感到揪心:很多有基础疾病的老年人,送进医院时,绝大部分已经转成肺炎。为什么会出现这类情况?夏加伟分析,老年人基础代谢慢,和年轻人不同,他们感染后的症状并不典型,甚至不会出现发烧、咽喉疼痛,只是偶尔出现咳嗽,但病情往往在暗中急转直下,非常容易转为重症。因此,夏加伟也想提醒老年患者,一旦被感染,要严密监控。嘴唇、指甲发紫,走路气喘,这些都是缺氧的症状,一定要及时就医。

新冠肺炎感染重症患者死亡的原因,多数为呼吸衰竭导致的全身器官衰竭,因此在救治这类患者时,首要任务就是纠正氧饱和度低的问题,预防呼吸衰竭。但在救治过程中,有的老年人会出现情绪不稳定、配合度不高,这也会影响治疗效果,面对这种情况,医护人员还要耐心纾解,让患者尽量能配合治疗。

在这场“战役”中,让医护人员们感到欣慰的是,多数重症患者经过救治情况趋于稳定,没有一例阴性患者被感染,这也是所有人夜以继日坚守岗位创造的“奇迹”。

缓解救治压力新增100个床位已投入使用

事实上,这并不是一场“无准备之战”,近年来,昆明市第三人民医院一直在着力培养具备ICU经验的人才,疫情防控“新十条”出炉以来,昆明市第三人民医院第一时间进行筹备,在长坡院区开展病房改造、添置设备、组织人员,新增了100张重症医学科病床,并从全院4个科室调集了有ICU工作经验的医护人员,充实救治力量。

12月22日,长坡院区100张病床连同呼吸机、血液净化设备、体外膜肺生命支持系统(ECMO)等设备一起投入使用,确保重症患者应收尽收。随着新院区救治能力日益增强,本院重症医学科的救治压力将得到有效缓解。

在连轴转了20多天后,夏加伟和同事们也终于长舒一口气。两年前,面对来势汹汹的新冠疫情,来自全国各地的医务工作者众志成城在武汉筑起了一道“白色长城”,如今,坚守一线的白衣天使们再次顶住压力,创造了生的奇迹。这也让夏加伟再次想起了两年前那一句曾温暖无数国人的话:“没有一个冬天不可逾越,没有一个春天不会来临。”

云南网记者 期俊军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