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龙湖千亩杂交旱稻基地

石屏县异龙湖流域现有耕地面积11.57万亩,2021年前,农作物播种面积23.21万亩,其中耗水作物占了大半,存在农业种植结构调整中与湖争水的问题。


(相关资料图)

近年来,当地党委、政府积极引导群众调整种植模式,减少面源污染,落实生物防控及物理防控替代化学防控,异龙湖水质明显改善。

种植结构“调”出共赢格局

“我家种了近6亩莲藕,马上就能采收,去年的市场价是平均每公斤6元,收入达5万余元。和以前种茨菇相比,种莲藕采收管理都更省心省力,还改善了异龙湖水质的面源污染。”石屏县孙家营村村民王林介绍,茨菇以前一直是周边村镇的主要种植作物之一,但是会破坏异龙湖的生态平衡。

2021年,在异龙湖流域原有种植结构的基础上调整优化面积4.55万亩,其中:水生作物(稻藕)替代蔬菜,节水旱稻示范替代水稻种植,莲藕、茭白替代茨菇种植,绿色高效油菜替代蔬菜种植等绿色节水优势产业形成。在优化过程中,旱稻试种采用统一设施灌溉、统一试验筛选、统一技术指导、统一机械播收、统一生态补偿等“五统一”模式,既推进节水降耗,又保障粮食产量,试种结果平均亩产725.6公斤。

2022年,异龙湖流域群众积极响应“湖泊革命”号召,将过去种植蔬菜的土地调整为有利于保护生态的稻谷、薯类、莲藕、菱角、茭白等,调整优化面积5.42万亩,异龙湖南北两岸实现“稻薯”“双油”“粮油”的绿色种植模式。同时,为增强流域群众的环保意识,通过入户宣传、举办培训班等方式,加大农药安全科学使用、农药化肥零增长、农膜及农药化肥包装废弃物回收处理等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知识宣传力度。进一步落实生物防控及物理防控替代化学防控措施,加大蔬菜、水稻等统防统治及绿色防控示范区建设,在种植过程中采用人工直播、机械条播、无人机飞播等多种方式播种,配合喷灌、滴灌给水和配方施肥提高水肥利用率,实现节本增效。

以前种植蔬菜,时间一长就导致土壤结构失衡、农残水增加,出现了土地板结的现象和面源污染。产业结构调整后节约了水资源,还解决了土地板结等问题。随着环保观念深入人心,多数群众表示,过去是被动接受种植结构调整,现在是主动融入保护之中。

石屏县相关负责人介绍,今年,该县将以“一调两减”为抓手,调整优化农作物种植面积6.5万亩,推进化肥和农药减量行动,实现年度减肥3.8%、减药1.5%的目标。加快实施绿色种养循环农业试点项目,加大对秸秆、水生植物、畜禽粪污等有机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有效处置农膜及农药、化肥包装废弃物,持续推进“一调两减”,让异龙湖水质逐年向好。

物理防控“减”出绿水青山

去年10月,异龙湖畔高家湾片区的1400余亩杂交稻喜获丰收。种植户李辉说:“政府在资金、技术和物资等方面给了我们很大支持,农科部门工作人员经常来田间地头指导种植。旱稻不需要放肥料,成本大大降低了。”

在化肥减量行动中,以有机肥替代化肥为目标,在异龙湖南岸开展旱稻、冬马铃薯粮食绿色高质高效示范和粮薯轮作种植,以双低油菜、水稻等环境友好型作物替换蔬菜种植;实施杨梅、油菜有机肥替代化肥示范种植,实现有机肥替代化肥的目标。2021年,异龙湖流域化肥总使用量折算为8662.41吨,比2020年减少4.05%,完成了年初既定减量3.8%的目标;异龙、宝秀、坝心3镇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达95.2%。在推进化学农药减量行动中,采用发放物理黄蓝板,推广矿物油、春雷霉素、枯草芽孢杆菌、苏云金杆菌等生物农药;安装太阳能杀虫灯,病虫监测点等生物环保设施代替农药,流域内化学农药使用量比2020年减少1.51%,完成了年初既定的减量1.5%目标;同时,在异龙湖流域建设农膜、化肥包装废弃物回收点,实现异龙湖流域农药、地膜包装废弃物回收处置率80%以上。从播种到中耕管理、生物防控等流程,当地农科部门全程参与,为替代种植“把脉问诊”。

同时,在流域沿湖村庄显眼地方设置安装了异龙湖流域畜禽养殖禁养区标识;认真贯彻落实《石屏县加强异龙湖流域畜禽养殖污染防治长效监管工作方案》,常态化、动态化开展异龙湖流域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监管巡查机制,适时组织跟踪问效异龙湖流域畜禽养殖禁养成果,加强对异龙湖流域内畜禽规模养殖场和散养户粪污资源化利用指导和监管,清退异龙湖流域人工高密度养殖渔业库塘。

今年,石屏县将加快实施异龙湖保护治理高效节水灌溉试点、大练庄水库至赤瑞湖连通工程等项目建设,合理调蓄流域内外水资源。加快流域面山生态修复及森林抚育管理项目建设,强化南岸杨梅休耕区管护,加快实施湖内植物残体、残渣清理和异龙湖流域受损湿地缓冲带生态保护修复、异龙湖水生态修复工程(一期)等项目建设,实施异龙湖生境改善技术应用中试试验,推动科研成果向治湖效果转换,助推异龙湖“湖泊革命”向纵深推进,推动全县绿色农业蓬勃发展。

云报全媒体记者曾滨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