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李丽

“您好,这里是120,您那边什么情况?”……1月6日上午9点,济南市急救中心19楼,120指挥中心,戴着耳麦的调度员一边接线一边对着电脑作记录。一旦新的接警单出现在电脑上,调度员马帅克就立刻给车队打电话派车。偌大的一层,电话铃声此起彼伏。从上午8点半到11点,这里已经接警169次。


【资料图】

楼下,四五辆120急救车等待着再次出警,还有更多的车辆在路上。疫情新形势下,济南市急救中心的接警电话一度“热”得烫手。接警量从去年11月下旬到今年1月初画出了一条抛物线,当前正处在接警高峰向平峰走向,这让调度员心里踏实了些。当前,济南进入“防重症”关键阶段,压力还是很大,但总体比较有序平稳。

接警电话数量明显下降

2022年12月13日至14日,电话总数9945次,共出车808次;

2022年12月19日至20日,电话总数10451次,共出车500次;

2022年12月20日至21日,电话总数10088次,共出车701次;

……

2022年12月31日至2023年1月1日,电话总数4626次,共出车925次;

2023年1月2日至3日,电话总数4287次,共出车932次;

2023年1月3日至4日,电话总数4002次,共出车935次。

马帅克的手机里保存着每天的接警量。从去年11月下旬开始直到12月中下旬,济南120接警量达到峰值。城区(含莱芜)最高时接警量24小时突破一万次。好在,最近接警量呈明显下降趋势。

为什么电话量比出车次数高出这么多?以2022年12月20日至21日接警数据为例,电话总量10088次,共出车701次。济南市急救中心副主任徐晓旸解释,主要是群众的“恐慌”心理,让接听电话效率降低。日常接警电话的平均等待时长是10秒,但是新冠病毒感染高发期间,很多群众打120电话咨询吃药就医问题,有的家属反复打电话确认是否已经派车。“所以我们通过媒体呼吁,非必要不要拨打120,把有限的急救资源留给急危重症患者。”徐晓旸说。去年12月中下旬,急救中心日均接处警量已增至日常的5倍,日均出诊量增长50%。

“那时电话进入到一个激增的状态。”徐晓旸说,急救中心日常接警量是1500-2000次,而自去年11月下旬以来接警量攀升,覆盖全市41家医疗机构62个急救站点,已经不能满足需要。

“当时根本什么都不用想,每天就钉在座位上接电话。”调度员高丽说,那段时间戴着耳麦一天下来,耳膜震得难受,嗓子像冒烟了一样。一天早晨醒来,高丽觉得嗓子疼浑身酸痛,但她坚持到高烧39度才退出“战场”。

为了保障调度员的安全和急救中心院感防控,25名接警员从4班倒变成了2班倒,一个班次值班24小时,从早上8点半到第二天早上8点半,这样可以有效减少接触传播。徐晓旸从去年11月下旬开始就住在了办公室里,一张折叠床就支在办公桌前,“每个办公室里都有这样的折叠床,24小时待命”。

6日上午10点,随着一辆120急救车驶入济南市急救中心,高柏甡又结束了一趟出警。一身墨绿色的制服,没有穿外套。“抬担架还出汗哩!”高柏甡是军医出身,在他看来,作为120接警医生,不仅要有临床经验,还要有好的体力。

全市支援120急救中心

接警高峰期,一边是每天上万次的电话量,一边是严重不足的人、车、物,济南市急救中心面临一场“大考”。

首先是人员问题。25名调度员陆续开始出现发烧情况,最多时减员达到50%,怎么办?最先是从莱芜区把一些离岗的调度员召集回来。之后,济南市在12345热线紧急增设了9个席位,同步接听120热线。

现有的62个急救站点也处于满负荷运转状态,服务半径从3公里扩大到5公里。为解决需求端激增问题,济南市紧急购置了40辆负压急救车充实院前急救力量。按照每车配备一名驾驶员一名医生和一名护士的标准,省消防总队和济南市消防支队派出司机驰援,医护缺口则由山东省健康集团解决。

还有深挖潜力。在全市各医疗机构征调人员组成急救应急车队参与院前急救转运,同时要求急救网络医院统筹调剂增配医护人员,梯次充实院前急救队伍力量。

最大的考验还是感染减员问题,值班组长李娜记得最艰难的时候,指挥中心的员工只剩下一半在岗,“只要不发高烧,都在坚持接警”。

济南市中心医院急救站医生周林浩,最多的一天出警17趟,直到去年12月中旬有一天发烧39度,才回家休息,但3天后就返岗了。“有些病人家属听说我们也生病了,就主动联系邻居帮忙抬病人,让我们多休息一下。”周林浩说。好在目前,调度员和医护人员的返岗率已经达到90%。

重症仍在高位,但总体比较有序平稳

接警电话“退烧”,但重症比例却在高位盘桓。这从去年12月中下旬到今年1月初的出车次数就能看出来,周林浩明显感到接送危重症患者的比例在上升,一个班次有一半是危重症,但总体比较有序、平稳。

6日上午10点50分,9号台的电话响了。“您好,我父亲92岁了,现在不吃饭,下不了床,出现呼吸困难,能派急救车送医院吗?“请您说一下具体地址。”高丽应答快而清晰,同时在电脑上作记录,联系地址、是否需要担架、呼吸机等被一一记录下来。再次确认患者的信息后,高丽挂了电话。

电话接得起来,车辆派得出去,病人留得下来,这是感染高峰带来的三大考验。

“现在一天有一半的出警是接危重症的老年人。”周林浩说。6日上午,他从济南市闵子骞路接到了一位老年人,因为病情很重,医院暂时又没有床位,他就把担架留在了医院,医生先从担架上为患者进行了紧急抢救。有时候也因为设备紧缺,必须转几家医院才能放下病人。

在指挥中心的电脑调度系统上,记者看到了一个项目MPDS汇总,这是急救中心在2016年引进的优先分级调派系统,就是通过跟患者的沟通实现精准出警,但在现有高出警状态下,暂时还无法实现。所以,急救中心也遇到了轻症和非重症同时要求出警的问题。“单靠一通电话,我们无法判断病情描述的准确性,有的人症状很轻却说得很重,有的人明明很重,却描述得不是很严重,这种情况需要进一步改进和提升。本着对每一个生命负责的态度,我们必须做到有警必出,有警必派。”徐晓旸说。

上午11点,指挥中心的桌子上,一份盒饭已经放凉了,还有人连早饭都没来得及吃。“其实真忙起来是完全不知道饿的,有时候就随便扒两口,我们手里的电话才最重要,每一单都是一条生命。”李娜说着,又接起了电话。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