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在我省乡村振兴一线,活跃着一批远道而来的帮扶干部。他们是来自上海市医疗、教育领域的优秀人才和来自全国高校、科研机构的科技特派员。
自2022年4月中央组织部和国家有关部委启动干部人才“组团式”帮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工作以来,我省把此项工作作为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举措,全力保障落实。由各级组织部门牵头,省、州、县三级均成立了帮扶工作领导小组,搭建起“办公室”+“医疗、教育、科技帮扶项目组”的“一办三组”工作架构,召开专题会、推进会推动工作,跟踪解决问题,优化服务保障,确保帮得好、帮得准。
在各级各部门协同联动保障下,帮扶人才在云南安心安业、倾力付出。他们重塑制度、升级硬件,让基层群众享受更好的医疗服务;他们面对面讲、手把手教,把先进的教育理念带到县级中学;他们把脉产业、育良种、推良法助推高原特色农业转型升级,为云南乡村振兴赋能增效。
【资料图】
近半年来,到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绿春县人民医院就诊的患者都发现医院的就诊区域更明亮整洁,专家诊室由1间变成了5间,医务人员服务更加热情……这些变化源自上海市长宁区医疗帮扶团队入驻后的精准帮扶。
去年,上海市长宁区从全区3家医院选派了5名“组团式”帮扶医疗队员对口帮扶绿春县人民医院。这5名队员里有管理人才,也有针对绿春县医疗发展需要选派的呼吸科、妇产科、儿科、麻醉科专业人才。来到绿春后,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光华医院质控办主任徐雪亮被任命为绿春县人民医院院长,对医院进行了大刀阔斧的系统改革。
“我们开展了‘明亮工程’、推动了医院文化建设、进行了绩效改革,开展了中层干部竞聘,队伍的精气神起来了。”徐雪亮介绍,帮扶团队特别注重“传帮带”,通过每一台手术、每一次查房、问诊,传授先进理念和技术,还定期开展培训,并与年轻医师结对进行“师带徒”培养。去年,他们还帮助绿春县人民医院打造了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在应对新冠疫情高峰时,起到了关键作用。
徐雪亮说:“绿春县相关部门和县人民医院的医务人员都很支持我们工作,相信在3年帮扶期内绿春县医疗水平可以得到质的提升。”
县级医院是老百姓家门口的医院。为了让帮扶工作更加精准、务实,省级帮扶项目组对受援医院开展“全覆盖”实地调研,梳理出需求清单,指导各地根据实际情况制定“一院一策”帮扶方案,科学确定帮扶目标和帮扶科室。
像绿春县人民医院一样,目前,我省26家受援医院已全部签订帮扶协议,确定重点帮扶科室174个,累计开展新技术新业务800余项,已完成胸痛中心、卒中中心、创伤中心、危重孕产妇中心等117个中心建设。在上海医疗人才的帮扶下,我省受援医院普遍建立了“县—州—上海、昆明远程医疗会诊”网络,基本实现了远程会诊、远程门诊、远程诊疗、远程影像诊断,医疗服务水平明显提升。医疗帮扶队还采取“师带徒”“团带团”等模式定向带教本土医师,帮助培养本土医疗人才。同时,我省还搭载与大院名院结对帮扶契机,派出175名本土医疗人才在帮扶医院顶岗学习,实现了人才的双向交流。
“我们班现在有16个同学在比亚迪公司实习,每个月底薪4000元,毕业后还可以在这里就业。”兰坪白族普米族自治县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正在上海实习的汽车维修专业学生李建成告诉记者,从上海来的帮扶教师帮助学校开展现代学徒制培养,毕业就实现就业。
去年7月,浦东职教集团派出3名教师到兰坪县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帮扶。他们将浦东职教集团的教学理念和教学资源带到兰坪,引入比亚迪维修和服务有限公司、上海绿地集团、上海凯宾斯基酒店等企业与学校合作开展现代学徒制培养。同时,率先在该学校探索开展中高职教育贯通培养,实现了与云南经济管理学院、云南医药健康职业学院、云南理工职业学院等4个学院的6个专业中高职教育贯通,每个专业前50名学生还得到了相关企业的学费资助。
今年该校在校学生数由74人增加到295人,增加4倍,达到了学校近年来办学的高峰。上海海事大学附属职业技术学校党支部书记、兰坪县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校长韩晓明说:“我们的目标是打造滇西北具有特色的职教中心,未来能够辐射带动周边县区。”
在兰坪县,不仅是职业教育注入了“新鲜血液”,普通高中教育也得到了“组团式”帮扶。
在兰坪县一中,来自上海的4名教师和来自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民族第一中学的5名教师共同组成帮扶团队,开展中组部教育人才“组团式”帮扶,在一线承担管理和教学任务。
上海市进才中学副校长董智武目前在兰坪一中担任校长。他说:“此次帮扶最大的特点就是系统性、整体性帮扶,我将在这里担任3年校长,我们的教师帮扶周期为一年半,目前我们已经修订了学校的章程、发展规划和课程方案,并对本地教师进行传帮带,致力于为学校打造优秀的干部队伍、德育队伍、学术队伍。”
在教育人才“组团式”帮扶工作中,我省将过去零散选派转化为包含管理人员、专任教师的“组团式”选派,将上海市选派的38名校长、103名学校中层管理人员和专任教师,与省内一级一等高级完全中学和职业院校选派的217名优秀教师“打包”输送到重点帮扶县,校长帮扶时间拉长到2—3年,中层管理人员和专任教师拉长至1年,在管理、教学等方面实现全链条、融入式帮扶。
近一年来,教育帮扶人才帮助当地厘清教育事业短板,共同确定了帮扶工作目标和帮扶方案。帮扶教师与受援学校教师广泛开展师徒结对、新老结对、课程结对、学科帮扶,优化学校教学管理理念和教育教学方法,不断提升受援学校内涵发展水平。被帮扶学校的校领导、教师还到上海的优质高中、职中学习锻炼或研修培训,实现“输血”与“造血”双管齐下、协同推进。
“这是我们所试种的油苔,就是菜心和芥蓝的杂交品种,既能保证产量,口感又比芥蓝好,拿来给你们看看能否推广种植。”近日,武定县国家科技特派团团长、国家大宗蔬菜产业技术体系昆明实验站站长和江明来到楚雄彝族自治州武定县高桥镇高原特色蔬菜产业园,为云南昊盟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带来新的蔬菜品种,并进行种植技术指导。
和江明同时是省农科院园艺所的研究员,因为离帮扶点近,他几乎每周都要来武定进行蔬菜种植技术指导。为帮助武定解决蔬菜产业发展的“卡脖子”难题,他还牵线搭桥,将国家大宗蔬菜产业技术体系内的多名专家邀请到武定开展技术指导30余人次。
武定县科技特派团大宗蔬菜产业组联络员冯国华说:“大宗蔬菜产业组的10名专家帮助我们县引进了40多个蔬菜优良品种,指导我们调整蔬菜产业结构,比如把夏天种植的饲料用玉米品种换成菜用玉米品种,产值翻了3倍。”2022年,武定县蔬菜种植面积较2021年扩大了3200多亩,产值增加了7300余万元。
据了解,中央选派武定县科技特派团成员共37人,来自中国农业科学院、华中农业大学、云南农业大学等11家单位,分为生猪、肉牛、肉鸡、蔬菜等8个产业小组,通过开展技术指导、技术培训等方式帮助当地破解产业发展“卡脖子”难题。
像武定县一样,有27个国家科技特派团在我省27个重点帮扶县开展帮扶工作。
省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介绍,为推动此项工作,我省成立了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科技特派团工作项目组,聘请朱有勇院士团队担任省级项目组顾问,指导27个重点帮扶县科学制定国家科技特派团帮扶工作“一县一方案”,重点围绕产业技术指导服务、品种技术引进推广、技术瓶颈攻关、本土人才培养、农业产业功能拓展5项帮扶重点任务制定帮扶计划。
近一年来,科技特派团成员采取线上线下服务相结合的方式,根据农时季节、产业发展需要等到县、乡、村、组开展技术指导,同时带动本单位、本行业资源向受援地倾斜,有效推动了受援县农业产业转型升级。
截至目前,27个国家科技特派团在我省共设立149个产业小组,指导建立科技示范基地191个,推广新品种140个,引进新技术70项,推广新技术200项次,解决良种培育、疫病防控等技术问题243个。他们还运用“课堂+基地”的实训模式,开展农业技术培训,并对接服务企业、农户、合作社等经营主体,致力为每县打造一到两个重点产品品牌。
据介绍,我省已建立起了科技特派团、科技特派员、科技特派队、企业科技特派员、国际科技特派员5类科技特派员共同服务体系。除了国家科技特派团服务重点帮扶县,我省还整合省级人才资源,派出53个省级科技特派团、7615名科技特派团成员在全省开展服务。目前,科技特派团服务已覆盖全省16个州(市)的71个县(市、区)。
云报集团全媒体记者 郎晶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