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资料图)
原标题:《经济半小时》沪滇携手:“针”功夫绣出新生活
在云南楚雄彝族自治州,当地农村的女性会拿筷子就会拿绣花针,绣娘多达5.7万人。但在十多年前,她们谁也不会相信,靠着这门祖传的手艺,每个月都能挣上几千元,甚至自己的作品还能登上各大时装周的秀台。2014年,楚雄彝族服饰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期盼彝绣产业化的呼声不在少数,却基本上面临着“规模小、人员少、效益差”的发展困境。2018年,多年来一直帮扶云南的上海市明确提出“要深化文化帮扶,帮助云南民族地区讲好民族故事,增强吸引力、影响力”;2019年4月,在沪滇共同努力下,彝绣被推到了上海时装周的聚光灯下,迎来了高光时刻;2019年9月,在沪滇协作持续推动下,楚雄彝绣精品走出了国门,成功亮相纽约时装周。沪滇文化帮扶为彝绣打开了市场,打响了名气,也为从业者打开了眼界。产值十年增十倍,5.7万绣娘人均收入增长近5倍,带动2000余名残疾人就业,在楚雄州委宣传部的统筹下,通过全州上下的共同努力,千年非遗彝绣实现了“绣品变商品、绣片变名片、秀场变市场”的全方位转变。在深化东西部协作过程中,打造出沪滇文化帮扶的楚雄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