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记者一线探访中老铁路元江特大桥:江上百米“桥医生”
一答应选题,记者就后悔了:体验式采访中老铁路元江特大桥安全检修,即便思想确认安全无虞,但心里还是敲起了小鼓。
带着忐忑与好奇,恐高的记者登上了这座世界跨度最大的上承式连续钢桁梁铁路桥,跟随工作人员在距离江面100多米的高空攀上爬下,感受这群“大桥医生”的工作与生活。
(相关资料图)
中老铁路元江特大桥一景。(徐章位 摄)
半分钟不到的发言,6次说“安全”、3次说“千万”
中老铁路元江特大桥全景。(徐章位 摄)
桥梁检修工的一天,往往是从下午开始的。
上午动车跑得多,为了确保安全,检修作业一般选在下午行车较少的时段或者是夜里的“天窗期”。记者到中国铁路昆明局集团有限公司普洱基础设施段元江桥路检修工区时,班长邓俊坤和工友们还在休息——前一夜,他们才完成中老铁路第一长隧安定隧道的检修,回到工区时已是凌晨。
“桥医生”带上工具,准备上桥安全检修。(徐章位 摄)
吃过午饭,邓俊坤一边收拾装备一边跟记者说起了桥隧工这个行当,整个工区平均年龄25岁;因为需要攀上爬下,多半都是男职工;不过,现在的检修跟以前已经不是一个概念——随着机械化、自动化程度提高,曾经的“精检细修”已经被“严检慎修”取代。
“桥医生”走上桥梁,准备开始检修工作。(徐章位 摄)
12点半,日头正中,邓俊坤一行准备停当。穿山越林,一个小时后终于抵达元江特大桥。下车热浪袭来,温度计指针很快超过45摄氏度。记者热得满头大汗,邓俊坤却说:“秋天温度还能忍,前段时间测绘,无人机因为过热直接自己飞了回来!”
邓俊坤在做工作安排。(徐章位 摄)
现场四位维修人员,可这个作业组实际上是五位,除了现场作业的班长邓俊坤、两位作业员钟毛毛和李金、现场安全防护员王振鹏,还有一位驻站安全防护员。“人员紧张时,作业人员可以缩减,但是两个安全防护员是标配。”邓俊坤说,防护员的作用就是保障作业人员的安全。
邓俊坤在不断叮嘱检修注意事项和安全问题。(徐章位 摄)
动车高速运行,任何遗落在线路上的物品都可能影响行车安全。对现场防护员来说,进入和离开铁路合围区域前,人员、设备清点好后必须“合影留念”。趁着合影的机会,邓俊坤做工作安排,“我们今天的作业是对元江特大桥底部支座、拼接钢梁进行全面检查,大家再互相检查下安全带,千万注意安全!”半分钟不到的发言,更像是叮嘱,邓俊坤6次说到“安全”,3次说“千万”。
随着一辆动车疾驰而过,王振鹏与驻站防护员确认后,我们进入铁路合围区域,正式开始当天的检修工作。
“桥医生”行走在距江面100多米的桥梁上,开始检修工作。(徐章位 摄)
盼风来,又最怕风太大
记录完0号墩的数据,记者跟随邓俊坤一行爬上检修通道。两台四墩,是此行的检修重点。钢桥热胀冷缩,桥墩位移必须控制在一定范围内,否则将影响动车运行安全。如今,大桥位移数据有在线监测,但依然离不开人工现场确认复核。
检修工作中,检修人员要随时记录情况和问题。(徐章位 摄)
检修通道在大桥正下方,靠着大桥遮蔽,清风徐来,瞬间凉快不少。记者感叹有风真好。邓俊坤说:“有点小风就好,大风咱可受不了。”元江河谷,常年七八级大风,有时瞬间风力能到十级,检修人员站都站不稳。风太大时不仅影响巡检速度,检修人员安全也存在风险,一般上桥作业前,都会提前留意天气情况,但峡谷气象多变,偶尔也需要“碰运气”。
“桥医生”忙碌的身影。(徐章位 摄)
说是检修通道,其实就是下方镂空的钢板、两侧四道钢筋护栏。才上通道时,离地面也就三米,记者感觉良好。可越往里走,十几米、几十米、上百米,记者看了眼脚下,山上的大树已经变作小苗,吓得只能双手扶着两侧护栏交替前行。三四十米后,记者被邓俊坤一行甩在了后面。好不容易抵达1号墩,邓俊坤他们已经下到桥墩开始记录数据。见王振鹏站在通道上观察,记者趁机攀谈。王振鹏说,其实巡检不难,难在日复一日重复差不多的工序,必须打起精神战胜枯燥。
由于桥梁构造复杂,检修工作常常需要“爬上爬下”。(徐章位摄)
邓俊坤此行,最主要的目的是记录大桥的温度和位移数据,以便跟在线监测数据对照。如果位移在正常范围内,不需要特殊处理;一旦位移出现异常,则需要采取安全措施,请专家现场检测、制定处置方案。
邓俊坤在逐一检查桥墩上的精密构件。(徐章位 摄)
从2号墩往3号墩是段上坡,邓俊坤一行的脚步也稍微慢了下来。抵达最高的3号桥墩时已经将近下午四点。邓俊坤决定和团队小伙伴休息下,顺便“吃午饭”。自热食物,味道一般,可走了半天,毕竟饿了,在离江面150米的高空,几个人吃的狼吞虎咽。邓俊坤说:“为了乘客安全舒适,铁路人难免得辛苦点。”
短暂休息,邓俊坤一行在狼吞虎咽地吃饭。(徐章位 摄)
开通十月有余,元江特大桥监测数据无异常
吃过“午饭”,邓俊坤一行的脚步明显快了不少。往江边走,检修通道距离地面的距离也由100多米降到几十米、十几米,再到六七米高的地方,记者慢慢找回了安全感。
邓俊坤查看桥墩上的在线监测数据。(徐章位 摄)
检查完4号墩和5号台,我们开始返程。距离地面的高度缓慢攀升,风也有点不知趣的大了起来,桥虽然不至于晃动,但脚步却感受到了阻力,时而推着我行,时而拦着我走。钟毛毛说,自己头回上桥检修,傍晚出发前既兴奋又紧张,可检修时天色已经完全暗了下来,只听江水滔滔、风声猎猎,周围却漆黑一片,吓得腿都僵住了。
检修墩台不放过任何一个角落。(徐章位 摄)
站在检修通道远望群山,中老铁路穿行期间,山是铁路人的隧,江是铁路人的桥。此刻,大概理解了钟毛毛夜里的恐惧。记者的恐惧只有这一次,他们却每个月都得来两遍。但钟毛毛说:“其实,多走几次习惯了就好。”
邓俊坤在检修墩体,脚下便是滔滔江水。(徐章位 摄)
其实检修难度最大的不是墩台,而是墩体。每个桥墩上都有垂直伸向下面的原柱形梯子,钟毛毛说自己也没下去过。邓俊坤说,新人至少半年后才能检修桥墩立柱。“下去时检修一侧、上来检修另一侧,相当于上下50多层楼,来回至少两个半小时,途中累了只能系着安全绳在梯子上坐着歇会。”
头顶烈日,检修工作也必须按时按质完成。(徐章位 摄)
邓俊坤说,大桥检修,也讲究望闻问切。新修的大桥敲击检查容易破坏漆膜,2万块钢片、40万个螺栓是否健康多靠目测。如今技术手段更多,太高的地方还可以飞无人机拍摄,大大减轻了工作难度。而在更偏远的牵引变电所,如今已大部分实现了智能化、无人化,以往每个站点都需要两人值守,有的地方喝水都要背山泉;如今接入了监控系统后,只需4个人便可实现所有无人值守牵引变电所的远程视频监控。
检修工作人员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地对待桥上的每一个零件。(徐章位摄)
实际上,元江双线特大桥安装了北斗桥梁健康监测系统,大桥墩台位移等数据会实时上传至系统,如有异常会自动报警。邓俊坤说:“到现在为止,元江特大桥还没出现过数据预警。”
一天的检修即将结束,“桥医生”们在为自己点赞。(徐章位摄)
开通以来,元江特大桥各项指标正常,数据无异常。
人民日报记者